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,在银保监会近期发布的《关于持续深入做好银行机构“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”有关工作的通知》中指出,不少银行机构运用智能化、网格化手段加强员工行为的精细化管理,今年以来,员工网格覆盖率、格长日常排查履职率和排查记录异常人数均有显著增长。但部分银行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管理有效性不足,案件风险事件频发。
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23日出现暴跌。分析人士认为,在国内通胀高企情况下,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仍力挺央行降息政策,是当天里拉暴跌的直接原因。与此同时,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放大了土央行“逆向”操作的影响,加大了里拉汇率波动。
近期,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、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先后落地。这些引导金融“活水”流向绿色低碳产业的政策工具接连出台,表明绿色低碳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发力点。相关政策密集落地,将形成规模效应,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增量低成本资金支持,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。
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,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.4%,是近年来的较低水平。超储率下降引发了较多关注,有观点认为,这意味着流动性偏紧,需要降准予以对冲。然而,超储率下降这一现象并不能简单和流动性松紧直接画等号,需要理性看待其背后的成因。
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23日表示,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量增、面扩、价降的良好态势。今年10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94%,比2020年12月又下降0.14个百分点。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在2020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继续稳中有降。
老问题又有了新表现。日前,中国银保监会通报了五起银行服务违规收费典型案例,除了此前长期存在的“收了不该收的费”“收了费却不提供服务”,一种新违规行为再度引起热议——银行公开承诺减费让利却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,即“说了不收费还收”。
央行今日发布2021年10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。10月份,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79.6万亿元,同比增加21.4%,环比减少20.1%。其中,质押式回购成交71.8万亿元,同比增加24.4%,环比减少20.5%;买断式回购成交3307.6亿元,同比减少11.3%,环比减少13.1%;同业拆借成交7.5万亿元,同比减少0.5%,环比减少16.4%。
“中国金融年度人物”评选旨在以人物为线索和载体,梳理每一年度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脉络与走向,让社会各界深入了解中国金融领域充满魅力和睿智的动人故事,深入了解在中国金融历史演绎过程中,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们在大时代中勇于创新、开拓进取和勇敢博弈的精神……
今年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,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,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,韧性持续显现。2021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(GDP)同比增长4.9%,两年平均增长4.9%;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0.6%,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。
近日,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呈现“双强”格局。11月16日,在岸人民币升破6.37关口,创6月1日以来新高。与此同时,美元指数也站上95点。在近期美元持续走强的背景下,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不降反升,表现强劲。
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,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100亿元,1年期央行票据150亿元,中标利率分别为2.59%和2.75%。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,包括美、欧、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、央行、基金、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踊跃参与认购,投标总量超过730亿元,为发行量的2.9倍,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有较强吸引力,也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。
德国联邦银行(德国央行)董事会成员巴尔茨18日在法兰克福表示,当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在讨论引入数字货币的问题,中国央行已在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。